還不清楚學習歷程檔案該如何撰寫嗎?
壹、當考試無法再凸顯個人特質,你又該如何展現自己?
之所以稱為「學習歷程」,是因為這份紀錄重點在於學習的過程,而非最終結果。因此在撰寫時,不應只是單純放上成績單或考試結果,而是仔細記錄學習的經驗與成長歷程。更重要的是,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製作出一份完整而有特色的檔案。以下我們根據學長姐的經驗,整理出六大重點──「三要三不」,幫助大家更有方向地產出歷程。
三要
🔸要具體化
書寫內文時,切記以明確、可量化的角度來描述。對教授而言,比起簡單地寫「我學到某項能力」,他們更重視從文字中看見你實際的努力與成果。檢查是否足夠具體的方法是:把自己當成第一次閱讀的人,如果能清楚理解內容,就代表有達到具體化的標準。
🔸要凸顯個人能力與特質
描述能力或特質時,務必要舉出具體的事例──做過哪些事、學到了什麼能力、從哪些經歷中發現了自己的特質。如此才能用真實經驗來佐證你的能力。
🔸要展現素養能力
108課綱強調「素養」,教育部解釋核心素養為:「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生活與面對未來挑戰,所應具備的知識、能力與態度。」因此在歷程中,將活動中學到的知識、解決問題的方式,以及面對困難時展現的態度記錄下來,就能自然而然地呈現你的素養能力。
三不
🔸不要抄襲
若抄襲網路文章或同學的歷程,平台會比對出重複的段落並紀錄,教授在審閱時一目了然。為了省時而抄襲反而得不償失,甚至會影響誠信評價。
🔸不要僅上傳上課資料
學習歷程不是「學習單」,而是經過思考與架構整理的成果。上課資料可以作為輔助,但更重要的是將自己從課程中獲得的體悟寫進去,讓檔案更具脈絡性與完整性。
🔸不要拖延
很多人以為時間還多,結果拖到最後才發現細節早已忘光。最佳時機是課程結束後立刻撰寫,趁記憶最鮮明時留下心得,才不會空忙一場。
貳、如何讓學習歷程具有個人特色?
由於同班甚至同校同學的課程經歷相似,作品難免雷同。而且每位教授重視的點不同,很難抓到「通用標準答案」。因此如何展現獨特性與個人風格,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。以下提供幾個方向:
🔸製作「摘要」
摘要就像電影預告片,能快速抓住教授的目光。濃縮內容中的精彩亮點,吸引他們繼續閱讀。由於教授平均不會花太多時間閱讀每份歷程,因此在開頭附上一頁摘要大綱,能讓他們快速掌握重點。
🔸誠實描述,展現真實性
教授非常重視學生的誠信。切勿誇大或捏造經歷,因為一旦在面試時被問到而無法回答,反而適得其反。建議可加入「老師的評語」或「同學回饋」,或在參加活動時註明日期,這些都能增加內容的真實性。
🔸用個人視角構思內文
回歸本質,一份優秀的學習歷程除了版面設計,更重要的是內文。試著用自己的觀點與心得去書寫,即使參與的課程相似,但每個人的感受不同。教授喜歡從文字中去「看見」你的性格與潛力,因此有思考深度的文字,比隨意紀錄的文字更具說服力。